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分支机构 第四届“风景园林与前沿交叉领域
- 球王会官网河南日报智库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 球王会官网注册唐山市园林绿化中心2024
- 球王会官网2023-2029年中国生态园
- 一万个村庄共绘美丽江苏“桃花源球王会官网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手机:138-0000-0000
邮箱:admin@gxgljc.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行业资讯
球王会官网河南日报智库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河南探索
- 作者:小编
- 发布时间:2024-09-16 19:09:57
- 点击:
球王会官网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2019年9月18日,习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定为重大国家战略。2024年9月12日,习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五年来,河南牢牢把握“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战略导向,在黄河保护治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站在新的起点上,要加强河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真正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永续存在的摇篮,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上,其中3000多年间黄河流域都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河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人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习多次深入黄河沿线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足迹遍布沿黄九省区,多次就相关重点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全面开启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2019年9月18日,习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首次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2020年1月,习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黄河流域必须下大力气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2021年10月,习在山东东营考察黄河入海口时提出,继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之后,我们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国家的“江河战略”就确立起来了,并在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从中游郑州到下游济南,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到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进一步明确了黄河流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地位。2024年9月12日,习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由此,推动黄河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踏上崭新的征程。
黄河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河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在黄河、高质量发展的潜力也在黄河。生态保护方面,黄河河南段面临水土流失、水污染、湿地萎缩等问题;高质量发展方面,河南传统产业占比较大,资源型、高耗能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河南是黄河文化的核心区域,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保护传承力度有限。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河南加强生态保护的迫切需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担当,是河南进行的重大探索。
积极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流域全面保护为引擎,驱动区域深度开发,基于自身资源禀赋的独特性和发展基础的差异性,将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于经济发展的战略蓝图与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切实推动绿色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色调,对新时代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意义重大。
地区绿色转型的现实需要。习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习在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沿黄河省区要落实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习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再次指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促进全流域生态保护上新台阶、绿色转型有新进展、高质量发展有新成效、人民群众生活有新改善。黄河流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等资源丰富,但资源分布集中、产业层次不高、结构单一的问题十分突出,这种资源驱动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显然不可持续。黄河流域产业构成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燃煤和钢铁等重工业在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中起重要作用,但这种模式不仅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还使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与全国发展水平存在差距。河南产业结构相对偏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偏重的产业结构是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主要掣肘,且河南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不仅加大了节能降碳的压力,还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偏煤的能源消费结构使河南在发展低碳经济时保障不足,亟须通过经济绿色转型来改变现有状况。推动黄河流域资源型产业和相关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走以生态保护为基础、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促进经济绿色转型、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和实现绿色发展的现实需要。
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黄河流域面积广阔,横跨东中西部,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也是人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黄河流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煤炭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稀土、铝土、铌、钼等矿产资源储量也在全国具有显著优势,是我国名副其实的“能源流域”。黄河流域是我国人口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2023年年末黄河流域九省区总人口41908万人,占全国的29.7%;GDP总量316423亿元,占全国的25.1%,河南在黄河流域九省区中所占比重分别为23.4%和18.7%。黄河流域还是我国的传统农区,2023年粮食总产量24401万吨,占全国的35.1%,河南在黄河流域九省区中所占比重为27.2%,接近1/3。黄河流域的农业发展模式特色鲜明,农产品丰富多样,其中河套平原、汾渭平原和黄淮海平原是我国农产品主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黄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水资源支撑,不仅滋养流域内的山川草木,还承担向天津、河北以及胶东半岛供水的任务,有力保障了全国粮仓丰廪和群众生产生活。河南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探索,有助于形成流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是黄河流域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
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治理有助于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为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生态空间。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依赖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需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等作为新的增长引擎,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需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系统进行研发、生产和经营活动,需要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提供生态支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乡村全面振兴能够增强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持。河南水资源集约利用效率相对较低,部分乡村地区水资源短缺现象依然存在,个别省辖市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依然未得到有效缓解,不同省辖市的环境治理水平参差不齐,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尚未破解,一定程度上制约河南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步伐。河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具备扎实的产业基础和完备的产业体系,是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中坚力量,河南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探索,在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加速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是推动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民生福祉更加殷实的坚实基础。黄河流域横跨我国东中西部,涉及全国九省区,黄河流域的民生福祉是否殷实直接影响我国的民生福祉,而当前黄河流域面临的最大弱项就是民生发展不足。黄河作为地上悬河,洪涝灾害等危害始终威胁着流域沿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质量,威胁九省区经济社会发展。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有助于恢复和维持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保护黄河安澜,筑牢民生福祉防线%的水资源承担着沿黄省区人民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生命线,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促进地区绿色集约持续发展,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激发增进民生福祉的动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对河南来说,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治理,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探索,改善河南沿黄生态环境,不仅能够为河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新的活力,还能够为增进河南民生福祉提供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基础,有效提升河南人民生活品质,是推动民生福祉更加殷实的坚实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河南担当的主动选择。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和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实践领域。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众多是黄河流域的显著特征之一。2023年黄河流域九省区总人口约为4.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近三成,巨大的人口规模意味着对生态保护协同治理和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更高要求,对资源的需求和环境承载力的压力都相应增大,如果不加以合理规划和利用,很容易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枯竭。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内涵,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承、弘扬与创新黄河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凝聚民族伟力的力量源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责任重大,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河南有近1亿人口,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核心展示区,地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拥有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等重要山脉,在全国发展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肩负重要职责和特殊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就三江源、祁连山、秦岭、贺兰山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9年9月18日,习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五年来,河南深入贯彻习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和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在流域内率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实施了一系列工程项目,联合举办了一系列首创活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在河南落地见效。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中央、国务院以及各部委相继出台针对性的规划政策,形成了完善的上层规划政策体系。河南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站位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着力构建以《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等为“塔尖”、重点领域专项规划为“塔身”、关键环节专项政策为“塔基”的“金字塔”式规划和政策体系,加快推动沿黄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强化“塔尖”。在顶层设计上,河南推动中原城市群、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建设等53项重大事项纳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此外,河南积极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于2021年6月制定印发《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河南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作为标杆立尺,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河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为加快推进河南黄河流域各专项规划编制、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和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提供指引遵循;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于2021年9月审议通过《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全面对接国家规划纲要,针对黄河流域保护治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作出一系列有针对性且有创新性的规定,为各方面工作提供了制度规范,向全省上下发出了动员和号召。《规划》和《决定》共同构成了河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政策体系的“塔尖”。
巩固“塔身”。全省上下积极对照《规划》,制定了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聚焦生态保护、污染防治、水资源高效利用、高质量发展、文化旅游等领域,编制了黄河文化、水治理和国土空间等规划。《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保护规划》围绕保护和传承好黄河文化,在省内10.13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作出统一规划部署,明确着力构建“一核三极引领、一廊九带联动、十大标识支撑”的总体布局,到2025年河南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彰显,到2035年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河文明展示带和文明交流互鉴平台;《河南省四水同治规划(2021—2035年)》提出,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开展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实施重大工程,全面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着力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先行区,构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河南省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公开征求意见建议,提出到2035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全国发挥示范标杆作用,基本建成引领黄河流域、造福中原人民的幸福河。高水平建成生态保护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黄河文化优势彰显区、黄河安澜保障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先行区。推动建立黄河流域省域协同体制机制,积极与上下游省区开展合作,探索建立区域一体化工作机制。此外,河南省“十四五”专项规划,如《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河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等,均依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对涉及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文旅融合等进行了详细规划。
筑实“塔基”。五年来,河南连续出台多项配套地方法规,从省级到市级,形成了较为立体完备的法规体系。省级层面,出台了全国首部黄河保护法配套地方法规《河南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已于2023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立足河南黄河滩区的具体特殊情况,明确河道管理保护红线,以“小切口”立法服务保障河南黄河保护治理“大格局”。《条例》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在河南落地的具体举措,为黄河河道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市级层面,濮阳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濮阳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推进黄河保护法贯彻实施促进我市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焦作先后制定《北山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大沙河保护条例》等8部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三门峡出台全国第一部以保护大天鹅为主的地方法规《三门峡市白天鹅及其栖息地保护条例》球王会官网。此外,省人大已经将《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办法》立法和《河南省黄河防汛条例》《河南省黄河工程管理条例》修法列入2024年度立法计划审议项目,黄河保护法河南“一办法、三条例”的配套法规体系正逐步完善。此外,河南还出台了《河南省建立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方案》《关于服务保障〈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实施意见》《河南省以数据有序共享服务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试点实施方案》《河南省贯彻〈黄河保护法〉推进黄河流域节水减污增效实施方案》等一批具体事项的实施办法和实施意见。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完善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着力抓好重大工程建设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修复和生态廊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筑牢安全防线,打造精品工程。人民治黄以来,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初步形成了黄河防洪工程体系,以人民胜利渠、三门峡、小浪底水利枢纽和标准化堤防等重大工程建设为标志,赢得了半个多世纪岁岁安澜的伟大胜利。河南沿黄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对黄河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加快推进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黄河下游整体抗洪能力十分迫切。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是2022年国家确定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2022年国务院第167次常务会议确定重点推进的55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水利部2022年确保年内新开工建设的3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河南段共涉及郑州、焦作、濮阳、新乡4市9县(区)15座涵闸,初步设计批复投资7.28亿元。河南涵闸改建工程共包含14个引黄灌区,灌溉面积56.1万公顷,占河南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设计灌溉面积的49.5%。2022年6月25日,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河南段)正式开工建设。今年6月,黄河河南段的15座涵闸全部完成通水验收,提前实现通水。项目将全面提升河南引黄供水能力,有效保证灌区灌溉用水,提高用水保障率,确保灌区粮食安全,持续改善供水区生态环境,为沿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安全保障。同样作为国务院部署实施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同时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又一项重大水利工程,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河南段)于2023年4月7日正式开工建设。截至今年3月,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河南段)89处工程已主体完工57处,2024年度投资计划5亿元,已完成投资1.99亿元,投资计划完成率39.8%。该项目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具体行动,项目建成后,对进一步完善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有效改善游荡性河段河势、提高河道排洪输沙能力,确保堤防不决口、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流域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筑牢生态屏障,建设幸福黄河。河南扛稳“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重要责任,把黄河生态廊道作为河南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发展质量持续提升。黄河河南段长711公里,为确保生态廊道建设质量,根据黄河沿线地形地貌、水库岸线、城镇滩区等不同特征,区分黄河中游、下游两岸大堤内外等区段,河南省林业局专门出台了《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标准》。按照构建堤内绿网、堤外绿廊、城市绿芯的区域生态格局,河南把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工作放在全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大局中通盘考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优化黄河生态廊道树种、林种和林分结构,打造沿黄森林生态网络,把黄河生态廊道建成绿色廊道、生态廊道、安全廊道、人文廊道、幸福廊道,打造河南新的“绿色名片”,筑牢幸福河的生态屏障。截至目前,河南已建成西起三门峡、东至开封的沿黄1200多公里的复合型生态廊道,干流右岸全线贯通。通过生态廊道建设,推动了生态修复、打造了生态产业、发展了生态旅游,守护了一泓清水入黄河,也让黄河之水滋润沿岸百姓生活,真正将黄河打造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河南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广泛开展与相邻省份联动活动,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在全流域内率先开展多项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流域内其他省区进行政策探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
新时代黄河协同治理的典范——“鲁豫有约”。豫鲁两省携手打造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初步形成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共担共享的新格局。2021年4月,山东、河南两省签署黄河流域首个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山东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以下简称《补偿协议》),在黄河流域率先建立了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补偿协议》签署以来,黄河入鲁水质始终保持在Ⅱ类以上,山东作为受益方,兑现河南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两省实现了共赢,也推动形成上下游同心协力保护黄河生态的良好格局。今年4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施行一周年,“鲁豫有约”再度“续约”,新一轮的《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补偿期限延续至2025年,水质考核更加精准,标准也更高,将更加有力保障黄河流域水质稳步改善,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加速转化,为全国生态保护补偿工作提供示范。此外,河南已完成与黄河流域陕西、山西、山东等省《跨省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框架协议》签署工作,正探索与上下游、左右岸的山西、陕西两省签订黄河流域省际生态保护补偿协议。除了推进省际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河南还不断探索省内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2021年起,河南设立并每年安排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省级引导资金1亿元,对沿黄九市一区给予资金激励,支持引导沿黄市县有序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截至2023年年底,金堤河沿线的长垣市、滑县、濮阳县,伊洛河沿线的三门峡、洛阳、郑州,蟒沁河沿线的济源、焦作,均已签订协议,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全省黄河流域主要一级支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覆盖。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宣言——协同治理的“河南模式”。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处于黄河中游核心区域,是黄河水沙矛盾最主要的集中区,治理、保护好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生态,对确保黄河长久安澜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9月14日,山西、陕西、河南共同启动《共建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示范区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进一步强化了区域协同推进机制,明确了生态共保共治、流域协同治理、防洪减灾体系完善、产业布局优化、文旅融合提升等一系列重点工程,切实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抓手,加强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保障沿黄生态安全、保障黄河岁岁安澜;围绕高质量发展,以融合集约化发展、绿色循环化发展、智能创新化发展为原则,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构筑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同时,深入挖掘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全面梳理黄河文化脉络和挖掘时代价值,深度整合、串联黄河文化资源,讲好“黄河故事”,努力把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示范区。
《黄河保护法》第一案——依法护河的“河南样板”。作为重大战略的提出地、千年治黄的主战场,河南在贯彻落实黄河保护法上责任重大,也一直走在保护黄河的前列。五年来,河南综合运用刑事、民事、行政法律手段,构建以流域、生态功能区为特征的覆盖全省跨行政区划的“18+1+1”环境资源审判体系,形成黄河流域环资案件集中管辖的“河南模式”。针对黄河河南段河道长,有的案发地距离法院较远、当事人应诉不便等情况,郑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携手河南黄河河务局在黄河沿岸设立7个巡回法庭,常态化开展环境资源审判。2023年4月1日,在河南黄河流域第一巡回审判法庭所在地台前黄河影唐险工,张某某等五人在黄河河道禁采区范围内非法采砂一案公开开庭。当日,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以下简称《黄河保护法》)开始施行的首日。由此,该案也成为《黄河保护法》施行后全国首例适用该法对破坏黄河矿产资源犯罪予以惩处的案件,150多名社会各界人士旁听了案件审理,具有重要的社会宣传和警示教育意义。郑州铁路中院、三门峡中院与山西运城中院、陕西渭南中院签署《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环境资源审判协作框架协议》,让黄河流域逐步获得全方位的保护。
《黄河保护法学法用法手册》——普法宣传的“河南范式”。《黄河保护法》颁布后,河南黄河河务局第一时间组织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学法用法手册》(简称《黄河保护法学法用法手册》)。历经6个月,成书20余万字,从条文理解、条文适用、参考资料三个方面,对黄河保护法122条法律条文进行了研究和讲解,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用性,为学习、理解、掌握、运用黄河保护法提供了“引导单”和“说明书”。这是全国首个官方普及宣传《黄河保护法》的读本,为《黄河保护法》的宣传贯彻提供了“河南范式”。
五年来,河南深入贯彻习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因地制宜探索了一条融合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美丽河南建设成效显著,综合实力迈上了新台阶,河南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书写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华丽篇章,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河南智慧与力量。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五年来,河南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牢牢把握“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战略导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绘就了一幅幅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画卷。
绿色低碳转型引领发展新风尚。河南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导向,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广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2023年河南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5%,在全部40个行业大类中,有28个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下降面达70.0%,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攀升。同时,河南加速构建绿色能源体系,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异军突起,2023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近10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4,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连续迈上5000万、6000万千瓦两个台阶,2023年达6776万千瓦,进入全国前五,装机量历史性超过煤电。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快速增长,不仅丰富了能源供给结构,也为河南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水资源管理迈向高效节约新时代。面对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河南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通过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以及节水技术改造等措施,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2023年全省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上年下降10.5%、27.2%,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进一步彰显。此外,河南还积极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对老旧供水管网的改造力度,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碧水蓝天成为中原新名片。河南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改善环境质量的重中之重,通过转型、治企、减煤、控车、降尘等一系列综合施策,空气质量实现了显著改善。全省PM10、PM2.5浓度分别从2019年的96微克/立方米、59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3年的73.8微克/立方米、45.3微克/立方米,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从2019年的52.7%提高到2023年的68.0%,河南人民在蓝天白云下享受着更加清新的空气。同时,河南持续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碧水绿岸成为中原大地的新常态,河南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河南牢记“国之大者”“省之要者”,全力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饮用水水质安全。积极推进丹江口水库入河(库)排污口排查整治,分类完成521个排口的溯源工作,2023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陶岔取水口水质持续达到I类,总干渠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水平,被纳入国家考核的62个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目标要求,确保了北方人民的饮水安全。
黄河岁岁安澜愿景成真。河南注重构建复合型生态廊道体系,持续完善“一带三屏三廊多点”生态保护格局,黄河河南段生态廊道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河南160个国考断面中,Ⅰ—Ⅲ类水质占比达83%,优于国家目标8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清零,出豫入鲁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水平,黄河岁岁安澜的美好愿景在河南逐步变为现实,“一河净水出中原”成为中原大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洪涝灾害的双重冲击下,河南坚定不移地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十大战略”,取得了“两个跨越”“两个翻番”的辉煌成就,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化经济大省的历史性转变、由传统交通要道向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的历史性转变、由传统内陆省份向内陆开放高地的历史性转变。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3年,河南地区生产总值(GDP)达59132亿元,是2019年的1.14倍,年均增长3.4%;人均GDP达60073元,是2019年的1.15倍,年均增长3.7%。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河南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农业、工业、服务业协同发展,三次产业比重从2019年的8.6∶42.9∶48.5优化为2024年上半年的7.5∶39.4∶53.1,服务业占比显著提升。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粮食产量再创新高,2023年达到6624.27万吨,连续7年保持在1300亿斤以上,稳居全国第二位。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双汇、三全、思念、好想你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生产了全国1/2的火腿肠、3/5的汤圆、7/10的速冻水饺,“国人粮仓”“国人厨房”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兴产业蓬勃发展,“7+28+N”产业链群规模持续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逐年提升,2024年上半年为22.4%,较2019年提高3.4个百分点,成为工业增长的新引擎。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消费升级引领新风尚。河南消费市场正经历着从基本生存型向品质享受型的深刻转变,消费品质不断提升,消费结构向中高端迈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不断增强,贡献率稳定在70%左右。2023年,河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6万亿元,是2019年的1.11倍,年均增长2.6%。出行与汽车消费成为亮点,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和二手车市场爆发式增长,反映了居民生活品质与消费观念的双重升级。此外,直播带货、短视频销售等新型消费模式蓬勃兴起,网上零售额大幅增长,成为河南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河南在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持续发力,构建起更加完善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信息网络。率先在全国建成“米”字形高铁网,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高铁运营里程达到2215公里,较2019年增长15.7%;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8300公里,达8320.78公里,较2019年增长19.4%,实现所有县(市)20分钟上高速,迈入了“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时代。同时,“宽带中原”战略深入实施,5G网络覆盖城乡,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能源供应体系更加多元化和清洁化,特高压电网和清洁能源发电能力显著提升,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创新驱动发展动能澎湃。河南将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服务链,新质生产力蓬勃兴起。2023年,河南规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3%、11.7%,分别拉动规上工业增长2.5个、1.6个百分点。创新生态不断优化,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全面起势,嵩山、神农、黄河、龙门等20家省实验室先后成立,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猛增,创新成果丰硕。2022年,河南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达1143.3亿元,较2019年增加350.3亿元,增长44.2%;R&D经费投入强度达1.96%,较2019年提高0.38个百分点。科技成果量质齐飞。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367.42亿元,是2019年的5.84倍;专利授权量109957件,是2019年的1.27倍。
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河南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空中、陆上、网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四路协同”不断拓展,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典范,郑州机场成为全国唯一航空电子货运试点机场并跻身全球机场货运40强,国际货邮吞吐量位居全国第五。中欧班列(中豫号)综合运营能力居全国前列,业务网络遍布欧盟、中亚、俄罗斯及亚太地区30多个国家的130多个城市;首创跨境电商“网购保税1210服务模式”在海内外复制推广,跨境电商交易总额由2019年的1581亿元提高至2023年的2018.3亿元,业务辐射全球196个国家和地区,“买全球”“卖全球”成为河南对外开放的亮丽名片。同时,河南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的能力显著增强。外贸进出口总值持续增长,连续12年居中部第一;实际到位省外资金大幅增加,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成为外来投资热点。
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明显。河南推动惠及上亿人口的城镇化取得积极进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高,2023年达58.08%,较2019年提高4.07个百分点,城乡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河南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零门槛”落户政策有效实施,进城落户农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居住证制度全面落实,居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本版图表数据来源:图2为2023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24年河南统计月报,其余为2023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就业市场稳健前行。河南持续做好就业供需“两头抓”,既抓发展扩容就业岗位,又抓技能提质人力资源,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大力实施省部共建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鼓励灵活就业、返乡创业,职业教育规模保持全国领先。2023年,河南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员、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分别为119.32万人、28.36万人、48.97万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8.5%、113.4%、122.4%。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河南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通过多元化手段增加居民收入。2023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33元,是2019年的1.25倍;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9年的34201元提高到2023年的40234元,年均名义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9年的15164元提高到2023年的20053元,年均名义增长7.2%,高于城镇居民3.1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倍差从2019年的2.26∶1缩小至2023年的2.01∶1,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同时,河南公共服务领域投入持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民生保障更加坚实。河南坚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面覆盖,各类社会保障待遇稳步提升,特殊群体得到更多关爱。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失业保险人数、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从2019年年末的2133.84万人、837.26万人、966.24万人提高到2023年年末的2578.18万人、1147.80万人、1128.25万人,养老、医保参保率均稳定在95%左右。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全面提速,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缓解。
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河南持续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与均衡布局,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5038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7.74万张,分别是2019年的1.20倍、1.21倍;每万人口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从2019年的66.4张、26.1人增加到2023年的79.2张、35.3人;实现县县均有综合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行政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医疗卫生事业取得跨越发展,人均预期寿命与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升,为全省人民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教育事业成就斐然。河南将教育事业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财政教育支出持续增长,各级各类教育得到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由2019年的89.50%、95.45%提升至2023年的92.46%、96.30%,分别提高2.96个、0.85个百分点,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2019年的91.62%提高至2023年的92.90%,提高1.28个百分点。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普通高校由141所增至168所,增加27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19年的49.28%提高至2023年的57.54%,提高8.26个百分点;每10万人口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由2019年的2913人增加到2023年的3012人;郑州大学、河南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7所高校11个学科“双一流”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分别提高至96个、386个,全省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人口素质大幅提升,2022年全省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97年,比2020年提高0.18年,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共同富裕道路越走越宽广。河南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通过精准施策、强化监测帮扶、提升“三保障”水平等措施,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截至2023年末,全省对低保对象、监测对象和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全额参保资助全覆盖,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参保率稳定在99.9%以上、家庭医生签约率为99.99%、大病救治率为99.99%。同时,河南积极推动产业发展与就业帮扶,提高脱贫群众技能水平与持证率,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五年来,河南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倾力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筑牢文化保护根基,守护文明之源。“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自然人文景观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文化底蕴。河南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文化保护置于首位,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河南不仅出台《河南省实施文物保护法办法》《河南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洛阳市二里头遗址保护条例》《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文物保护法规,还实施大规模的大遗址保护工程,创新性地推出“先考古、后出让”制度,确保每一寸土地下的历史遗迹都能得到妥善保护。截至2023年末,河南共有不可移动文物65519处,居全国第二位;馆藏可移动文物1773620件(套)(共计4783457件),居全国第四位;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文化瑰宝遍布中原大地,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
普惠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点亮精神生活。河南致力于打造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博物馆、图书馆、文化站、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公共文化服务的丰富性、便利性、均等性显著增强。截至2023年末,河南共建成各级公共图书馆177个、博物馆398个,分别较2019年增加13个、52个。一系列新建的文化场馆,如南阳卧龙岗文化园、中国文字博物馆、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河南省科技馆新馆、河南省图书馆郑东分馆等成为新的文化地标,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前来参观学习。同时,“三馆一站”(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面免费开放,更是让文化服务惠及全民,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彰显文化软实力。河南文化产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文化软实力日益凸显,呈现出亮点纷呈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2022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2646.85亿元,是2019年的1.18倍,年均增长5.5%;占GDP的比重从2019年的4.19%提高到2022年的4.55%,提高0.36个百分点。《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黄帝千古情》等精品节目久演不衰,河南卫视《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等“精品游”系列节日频频出圈出彩,成为“流量收割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老家河南”文化品牌深入人心,广受市场和消费者青睐,河南文化魅力和文化品牌形象更加响亮。
文旅融合创新引领,打造文旅新高地。文旅一头连着“人间烟火”,一头连着“诗和远方”。河南秉持“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新理念,加快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品牌,充分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效果显著。2023年,河南累计接待游客9.95亿人次、旅游收入9645.6亿元,分别为2019年的110.6%、100.4%。郑州、洛阳、开封等城市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彰显了河南文旅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五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牢记习嘱托,积极研究探索黄河治理开发的方向与道路,在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为当下和未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党的全面领导是坚强保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是治黄事业不断继承、取得新进展与新突破、向前推进和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只有在中国领导下,才能不断完善治河体制机制和方略,系统解决黄河流域治理面临的难题,探索走出一条符合黄河实际的大河保护治理之路,才能保障人民福祉、实现岁岁安澜,真正实现“黄河宁,天下平”的美好愿望。河南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各项工作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遵循政治原则、落实政治要求、注重政治效果,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不移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以牢记“两个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听从党的号召、紧跟党的步伐,处理好黄河流域治理开发保护的复杂难题,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落地落实。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根本遵循。习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期黄河保护治理提供了重要遵循,为沿黄流域省区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河南坚定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扛牢扛稳保障黄河安澜的政治责任,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主动融入、服从服务战略部署,开启了黄河治理新征程,以高度自觉展现使命担当。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从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智慧,坚持从黄河流域的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紧紧扭住制约流域治理的主要问题和关键环节,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切实做到流域治理、综合治理、协同治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制度规范建设是有力保障。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国家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黄河保护治理工作,相继批复实施黄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纲要、综合保护规划等,不断优化治黄整体布局,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河南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精准对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积极落实国家战略规划,坚持把建制度、定机制作为重要举措,不断完善地方配套法规和管理制度。各部门各单位各领域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从机构、规划、法治层面形成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机制,促进流域各方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唱好大合唱、绘就同心圆,展现了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河南担当。要强化制度保障,用改革思维推动机制有效衔接、制度有效供给,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实施规划引领保护、整治落实保护、执法加强保护、河长长效管护等措施,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统筹互动关联,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性和协同性,确保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沿着习指引的方向纵深发展,提高沿黄地区保护治理水平。
项目投资支撑是重要抓手。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项目是投资的重要支撑,抓项目促投资已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五年来,河南一手抓规划编制、一手抓项目谋划,积极发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年度工作要点,聚焦生态保护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高质量统筹谋划并投资多项相关领域基础性、关键性重大工程项目,汇聚全社会力量,奋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落实。要坚持系统谋划,突出项目带动,谋深谋细储备好黄河治理重大项目,扎实推进项目申报、项目储备、项目实施,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为项目顺利落地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引入“金融活水”,出台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和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政策,推进财政金融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融合,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提供有力的财政制度保障。
区域协同联动是重要途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涉及多重目标、多个区域、多方利益、多元主体,并非一地一段的事情,而是一项全流域治理工程。习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指出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一方面,河南主动与沿黄上下游省区深化协同合作,树立沿黄“一盘棋”思想,积极推进和探索省际以及区域间黄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通过横向协作和垂直联系,持续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河南沿黄各城市各部门携起手来,共同发力,因地制宜出台各自的行动方案,坚持“保护责任共担、流域环境共治、生态效益共享”原则,不断开创省内流域生态补偿新局面。要基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以及新发展格局构建,加强建设交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区域联动体系,形成“多目标协同、多部门联动、多产业联结、多区域互动、全要素流动”的协同推进机制,提高生态协同治理的有效性,为黄河流域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大合力,印下“幸福图章”。
坚持生态优先是重要前提。保护好黄河生态环境,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的现实需要,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治理应在生态优先理念的引领下,既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又实现高质量发展。河南全面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肩负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大责任,把生态保护治理作为“先手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加强生态监督监管,积极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指标上取得新突破,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取得黄河治理新成效。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生态优先,打好流域治理整体战、防沙治沙阵地战、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保卫战、绿色发展持久战,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不断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守护一泓清水入黄河。
坚持以人为本是核心要义。坚持以人为本,是党团结带领人民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为不断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提供丰厚滋养。实施这一战略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其核心就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党的治黄方略从理论变为现实。五年来,河南深入贯彻落实习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生态示范创建,加快推进生态建设修复,引领带动沿黄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保了沿黄两岸人民安居乐业,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一方面,河南以整治改造为主,做优生态环境,充分运用现有基础发展高水平休闲观光、度假旅游业态,完善文旅配套,为人民群众营造环境优美的城市近郊休闲空间,提供高品质的休憩娱乐“大花园”。另一方面,深化规划设计方案,坚持在做好环保的基础上充分满足群众需求,高标准实施生态修复,推动绿色发展,打造展示黄河文化、大河风光的代表性窗口、标志性平台,推动黄河河南段生态系统高标准保护、黄河文化高水平传承展示,建设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的宜居之城。要正确处理生态和民生的关系,补齐民生短板和弱项,加快提升全流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基本民生保障能力,加快教育医疗事业发展,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协调发展,让人民更好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创新黄河治理是关键路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注重发挥科技创新的带动引领作用,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让高质量发展底色更绿、成色更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是涉及复杂系统工程的重大科学问题,因此在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持续推进技术突破,以科技治黄尤为重要。河南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为导向,注重创新引领,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强化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用现代科技驱动黄河保护治理业务流程再造、工作模式创新,通过创新链、技术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推动黄河全域统筹和科学调控,为黄河保护治理提供系统、全面的科学技术和决策支撑,展现黄河两岸新风貌,开创大江大河治理新局面。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促进沿黄流域绿色转型中的引领作用,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为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黄河安澜保驾护航。
弘扬黄河文化是强大动力。习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球王会官网,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河南是黄河的历史地理枢纽、重要发源地,是黄河文化的核心区域和集大成之地,黄河、中原、河南与华夏文明起源发展紧密相连。五年来,河南贯彻落实习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依托文化载体和区位文化优势,高质量建设黄河历史文化传承创新新地标,打造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平台和展示窗口,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多维度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在赓续中华文明、推动传承发展上承担重要使命,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要以习文化思想为指引,切实扛稳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责任,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立足黄河历史文化资源做优文化品牌,探索黄河文化传播路径创新,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生态文明、物质文明升华到精神文明和历史文化传承的高度,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传承黄河文化基因,奋力书写新时代“黄河故事”,切实守好黄河文化根脉。
黄河之患,表象显于河面,根源深植流域,治理需溯本清源,方能解流域之困、黄河之疾。河南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中取得积极成效,生态环境不断向好发展,高质量发展成就斐然,民生福祉愈发殷实丰厚,文化事业绽放出璀璨光彩,协同治理体系加速构建成形。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修复难度较大;水资源承载能力有限、农业用水效率不高;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创新实力不强、高质量发展支撑不足;保护体系不完善、传播推广力度不够、文化保护传承力度较弱等,这些短板弱项亟须补齐。
2024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五周年,河南作为这一重大战略的首倡地、千年治黄的主战场、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的支撑带、沿黄经济的集聚区、黄河文化的孕育地,应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守护生态环境,绘就绿色画卷。一是推进河南黄河流域湿地保护。推进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建立以“洪水分级防御、泥沙分流淤积、三滩分区治理”为核心的河南黄河流域生态廊道。选择若干具有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的地区或园区,积极支持绿色低碳转型试点推广。实施黄河湿地生态修复与水系连通工程,优化调整功能分区,加大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区的修复力度。开展滩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滩区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统筹黄河滩区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促进滩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二是加大环保力度。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强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监测和治理,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推进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三是加强河南水源涵养能力建设。实施黄河流域水质巩固提升行动,开展省级驻点技术帮扶,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效,加强黄河流域地表水水质监管,定期分析形势,预警提醒。指导各沿黄城市积极争创生态环境部优秀河湖案例,继续推进省级优秀河湖案例评选活动,评选出优秀河湖案例。四是强化河南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符合条件的支流实施退耕还湿工程,改善鸟类栖息场所质量,开展生态预警监测。开展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及河源区等重点水域开展鱼类生态通道和栖息地修复工作。加强湿地资源、植被、动物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黄河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群保护等工程。五是打造黄河安澜保障示范区,共护黄河安澜。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减少泥沙入河,对水土流失严重区域进行综合治理,稳步推进淤地坝拦、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治理。加强黄河堤防建设与河道整治,对现有堤防进行加固和改造,提高堤防的防洪标准,对黄河河道进行疏浚、清淤和整治,提高河道行洪能力。提升防洪减灾信息化水平,优化水文站网布局,完善水情测报设施建设,建成调度水情监测、水情工程管理体系,建立提升山洪灾害防御等基层防汛预报预警能力的洪水调度体系、洪水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和灾害预警信息系统,提高灾害预报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黄河安澜。
提升水资源承载力,护航绿色发展。一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供应侧约束,推广节水技术和器具,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适度压减农业用水,在兼顾水资源承载能力、满足河道生态基本用水需求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工业用水、保障基本生活用水。加大需求侧用水管理,实行以水定需,对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提出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控制指标,根据确定的可用水总量和用水定额,针对不同地区,将用水需求增长速度和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二是推动开发利用非传统水资源。挑选工业集中区、生态需水较大的公园绿地周边区域以及新开发建设区域等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开展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工程,确保试点工程能够在不同场景下发挥示范作用。完善再生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将非传统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分配体系,加大雨水、再生水、矿井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采用先进的再生水处理技术,提高再生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确保再生水水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不同用水需求。三是实施生态流量保障方案。因地制宜地建设小型水库、塘坝等水利设施,储存汛期部分雨水和河水,缓解水流湍急带来的水资源流失问题,在旱季为周边地区提供一定的水源补给。对现有水库进行扩容和改造,提高其蓄水能力,加强水库的运行管理,合理调配水资源,确保在不同季节和用水需求下都能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四是开展黄河智慧工程建设。加快推动“互联网+黄河治理”,对大气、地表水、地下水、污染源等生态环境质量和监测实现全覆盖,及时评估预警生态环境风险,统筹利用监测站点和地面生态系统、环境、气象、水文、水土保持等卫星遥感,加强数据整合分析和综合应用,为提高水资源承载力提供智慧支撑。五是加强对城市雨水的收集利用。在城市建设中,推广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桶、透水路面等雨水收集设施,收集利用城市雨水用于绿化灌溉、景观补水、道路冲洗等,减少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依赖。考虑将雨水收集利用与城市景观设计相结合,打造生态雨水景观,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并宣传鼓励企业和居民积极参与雨水收集利用。
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动力活力。一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产业发展方式创新。推动省内制造业、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智能化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大力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和项目落户河南,抢占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加快发展金融、物流、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挥现代服务业的引擎作用球王会官网,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高其在GDP中的占比。二是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加强对黄河生态环境的基础性研究。组织科研单位开展河南黄河流域污染底数、生态环境风险隐患、环境承载能力等基础性研究,深入了解掌握生态环境基本情况,探索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变化特征和演变规律,科学诊断河南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促进生态保护协同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决策和有效实施。深入实施“英才兴豫”行动。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凝聚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科技创新人才,完善普惠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政策体系,对来豫工作的境内外高端人才开辟绿色通道。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省内高校与黄河流域省份内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深化合作,组建黄河流域高校创新发展联盟和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推动建立学科共建、人才共培、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机制,促进驻豫高校创新发展。三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强化平台建设,立足河南黄河流域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开放平台,提升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平台的服务水平和创新效率,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河南营商环境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效率,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四是促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切实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加强城乡要素流动,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厚植黄河文化,弘扬千年文脉。一是开展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文化遗址、遗迹普查。建立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完善黄河文化资源普查并建立档案资料,启动河南黄河流域考古发掘与遗产研究,提升文物保护与认定力度,组织开展非遗专项调查,健全文化遗产等级分类名录和非遗保护名录。二是保护利用黄河文化资源。加大对古城、古镇、古村、古灌区、古渡口、古道等遗产遗存的保护力度,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工程。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新建、改建、扩建黄河文化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建设一批文化遗产,打造精品文化体验馆,建立智慧博物馆体系,整合黄河流域馆藏文物数字化信息,探索文化遗产展示利用的创新方式,强化黄河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弘扬,推动文物保护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借助沿黄公路,打造沿黄文化旅游公路、名胜赏路,串起黄河地区历史遗址、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自然遗存。三是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在黄河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推广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加快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发展。鼓励沿黄城市、城镇和乡村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内涵丰富、覆盖面广的黄河文化品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黄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四是重视人才培养。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方面的人才培养工作,培养专业的研究人员、保护人员和传播人员,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黄河文化事业。五是大兴黄河流域文艺创作之风。确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创作选题,支持黄河文化题材作品创作。加大黄河文化题材文艺精品策划力度,加大舞台美术作品和影视作品创作力度,加强对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收集整理和数字化改造黄河题材经典文艺作品,推出一批优秀的黄河题材文艺精品。六是全方位传播黄河文化。打造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符号,积极参与《中国黄河》全国形象宣传推广行动,推出“美丽河南”宣传主题,利用报纸、电台、网络、新媒体等形式,形成讲好河南“黄河故事”的全媒体、多角度、立体式宣传报道格局。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实施黄河文化海外推介工程,以黄河文化为主题,联合有关国家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与驻外使领馆等机构的联系,互办文化年、艺术节。宣传黄河优秀文化作品,推动黄河题材作品海外传播,积极参与世界大河流域交流合作。